
7月3日至4日,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院長周玉樹帶領學院巖畫研究所所長吳甲才、宏觀歷史研究所所長張文生等一行9人,到陜西省神木市石峁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并拜訪了石峁文化研究會。神木市石峁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王卡義等相關人員陪同考察。

石峁遺址位于陜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東山之上,總面積超過五平方公里,是我國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文化遺址。遺址石城以長達10公里的石砌城垣為周界,內城、外城重重拱衛著核心區皇城臺,遺址面積逾400萬平方米,城內密集分布著大量宮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龍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遺跡,距今4300年—3800年,遺址2006年公布為國家級文保單位。

實地考察中得知,石峁遺址分為兩大區域,北區屬于對外開放區,這里遺存紅黃黑三彩墻面、祭祀坑、石板壘砌的建筑。南區屬于皇城區,石板壘砌建筑主體的南墻前出土70件石雕,其中在南墻中央出土一件“雷神”石雕(現存展在石峁博物館中),考察組在皇城西北三層臺階上,發現菱形雙眼石雕一處,皇城東北墻角發現巖刻符號一處。

周玉樹院長在考察交流中表示,石峁遺址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掘探索對研究中國北方文化發展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本次考察旨在尋找夏、虞古都的線索,為學院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學院巖畫研究所供稿
編輯:栗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