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工作不僅是衡量高校核心職能的重要維度,更是賦能育人工作的核心動力。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高校,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始終堅持以“頂天立地”作為科研工作的A指導思想,持續提升內涵建設,通過強化科研項目“培育”、搭建各級科研平臺、組建高水平創新團隊等方式,實現了學院科研工作跨越式發展,為培育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提供了堅實保障。
一、成果 “綻新”:多維突破


2月6日,周玉樹院長向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總統贈送了由他所著并由內蒙古社會科學基金資助出版的關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研究專著《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古代印章文字符號研究——印度河流域文字考源》。扎爾達里總統對該書高度贊賞,并在書上簽寫"To all the hard work of your team!"(向您整個團隊的辛勤付出致敬!)。


在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時光輝及自治區黨委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杜匯良分別到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調研時,兩位領導也都饒有興趣地詢問了周玉樹院長此書背后的科研故事。
周玉樹院長潛心多年研究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古代印章文字符號研究——印度河流域文字考源》是學院科研成果的縮影。

2023年,周玉樹院長領銜北方巖畫研究所十多年潛心研究的《赤峰巖畫》出版,該書收錄了赤峰地區不同時期、不同形制的古代巖畫,為研究赤峰地區不同時期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與遷徙、文化藝術形態的演變等相關問題提供了第一手基礎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自學院轉設以來,學院獲準科研項目總數達33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61項,廳局級項目89項,學院級項目188項,累計下發科研獎勵220萬余元。發表學術論文581篇,其中高水平期刊論文37篇,出版學術著作256部,獲授權專利20件。其中,嘎日迪教授獲批202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人文系張文生主任獲批2022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巖畫研究所吳甲才教授的《大黑山史前部族變遷緣由考》榮獲內蒙古自治區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三等獎”,其編著的《陰山中段大青山巖畫》列入首批“亮麗內蒙古重點圖書出版工程”,并獲得“內蒙古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助出版。
另外,學院還為充分發揮民辦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研究力量和資源優勢,與北京師范大學、吉林外國語大學等高校開展科研合作,出版了《中國民辦高校研究生教育發展報告》,為全國民辦高校研究生教育發展貢獻了“鴻德”力量。
二、平臺 “拓新”:多點開花
科研平臺建設是促進學院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增強科技創新服務學院發展的有力抓手。近年來,學院以科研平臺建設為契機,強化頂層設計、夯實科研建設、深化交叉融合,依托學院在人文社科領域中的優勢,在科研平臺建設中不斷突破,并涌現諸多特色亮點,實現了科研平臺從有到優的蛻變。

4月28日,學院世界語公共選修課如期開課。截至目前,已有360余名學生選修了該課程。特色選修課背后,是學院近些年在推動世界語教學方面的深入研究。

2024年10月12日上午,在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會長劉大為等相關領導的見證下,全國世協秘書處牽手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成立了“世界語教學研究與國際交流基地”,基地旨在加強世界語教學推廣、學術研究和國際交流,發揮學校的示范作用。當天下午,“中國外文局亞太傳播中心中蒙青年交流基地”在學院史前書院揭牌成立,基地對于開拓中國對蒙國際傳播、促進中蒙民間友好交流、發揮內蒙古自治區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作用具有創新性、示范性意義。
兩個國家級平臺在鴻德成立,學院的科研平臺也完成“拼圖”,構建起了國家級、省部級、院級、系級四位一體的科研平臺。

學院先后獲批的內蒙古金融經濟研究院、北方巖畫研究基地(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及內蒙古新時代少年兒童發展研究基地標志著學院在自治區級科研創新平臺建設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學院還先后成立了包括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新聞發布與新媒體研究中心以及鴻建設計研究所三個院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各系部根據學科特點也積極推進科研平臺的建設,如教育系的美育研究中心等。

2024年11月21日,學院召開2024年科研平臺工作研討會。會上,周玉樹院長提出“搭平臺、建團隊、出成果”的發展要求,2025年,學院各科研平臺將加強科研團隊建設,精準定位研究方向,有序組織開展科研工作,補短板、定目標、明任務,精準布局,主動出擊,推動學院學科建設和科研平臺建設高質量發展。
三、人才 “煥新”:多元匯集

2月8日,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正式聘任深圳灣實驗室腫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副所長申雪桐為學院首席科學顧問,聘任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研究員、帝國理工學院客座教授、托馬斯·林達爾諾獎科學家實驗室負責人李寧寧教授為學院客座教授。通過兩位頂尖專家的帶動,提升全院的學術高度和思想深度,指導和幫助更多的教師提升科研能力、拓寬學術視野,帶動教師創新能力的發展。

專家引進來、講堂用起來。學院圍繞多方資源,激發科研內驅動力。近年來,學院聚焦各學科特色,積極開展高層次、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通過邀請各學科領域知名專家以及學院引進的博士開展“鴻德學術沙龍”講座200余場,內容包括開展各級各類基金項目申報、學術道德、科技成果轉化等,涉及教育、管理、藝術、歷史、文學、經濟學等多學科門類,已成為廣大師生喜愛的學術陣地,也成為全校師生了解學科專業前沿的一個重要窗口。學院及各研究中心不斷拓寬交流合作領域與渠道,積極組織反映學科前沿動態和理論熱點的學術活動,不斷增強學院的學術氛圍。

以“頂天”的視野瞄準前沿領域,用“立地”的姿態服務區域發展,當 “頂天立地” 的科研理念落地生根,當科研平臺與科研團隊相互激蕩,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其科研之路正在蝶變。
學院科技與合作交流處供稿
編輯:栗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