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8年的野外巖畫調查,我們復核和發現巖畫山84座,整幅巖畫約5600幅,單體巖畫約12400個……《赤峰巖畫》中的圖片、數據等內容均來自田野調查,其中大部分資料為首次公開。”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北方巖畫研究所所長吳甲才在《赤峰巖畫》圖書首發式上講到。

3月15日,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舉辦《赤峰巖畫》圖書首發式暨交流研討會。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科學出版社、內蒙古社科聯、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赤峰文博院等單位的二十多位專家學者出席。學院黨委副書記張雪玉主持。

(截圖源自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微信公眾號)
《赤峰巖畫》由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院長周玉樹教授和學院巖畫研究所所長吳甲才教授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并得到內蒙古社會科學基金資助。該書分為上、中、下三卷,收錄了赤峰地區不同時期、不同形制的古代巖畫,為研究赤峰地區不同時期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與遷徙、文化藝術形態的演變等相關問題提供了第一手基礎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首發儀式上,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院長、《赤峰巖畫》主編周玉樹致辭。他講到,《赤峰巖畫》的整理出版,旨在助力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文明化進程,幫助研究者深入挖掘巖畫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更好地傳承弘揚、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希望通過《赤峰巖畫》的整理出版,能為更好地保護這些珍貴的、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遺產盡一份力。

在隨后的交流研討中,內蒙古社科聯黨組書記烏恩奇盛贊《赤峰巖畫》的出版發行。他講到,《赤峰巖畫》不僅極具文獻價值、考古價值,也為助力探尋中華文化起源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該書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征。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各個地域性文化從來不是孤立和封閉的,各地域、各民族都做出了貢獻,共同書寫了燦爛悠久的中華文明。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懷抱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傳播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做出積極貢獻。

隨后,中國人民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教授魏堅講話。他講到,《赤峰巖畫》系統整理了巖畫分布、數量、環境位置等基本數據資料,為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赤峰巖畫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料,對巖畫的傳播、交流、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希望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北方巖畫研究所繼續深入研究好、展示好巖畫研究成果中的文化精神和價值內涵,進一步推動赤峰巖畫的深入研究和歷史信息的擴展。






在研討會上,科學出版社編輯周賙,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主編于永,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紅星、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黨郁、赤峰文博院院長陶建英、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烏力吉等專家學者依次交流發言。

研討會之后,還舉行了贈書儀式。

編輯:陳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