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圖書從庫房到書架要經歷怎樣的過程?圖書館的老師們正在用自己的行動為大家揭秘。經過為期兩周的新書核驗上架工作后,圖書館又投入到了緊張而忙碌的館藏圖書“加工”工作。


位于圖書館一樓的中心書庫里有近30萬冊的庫存圖書,這些因破損缺頁等原因而沉淀在時光中的書籍需要進行篩選、修復才能再次上架,通過一系列的流程后,這些書籍將再次登上書架供師生借閱。






采編室內,經過篩選后的圖書被運到這里。經過一系列修復“手術”后,圖書被貼上防盜磁條,然后蓋上藏書章和書口章,再被粘貼上財產號,最終錄入到匯文系統。書籍的“身份證”制作好后,圖書館教師再將索書號打印貼在封面上,之后,經過分類的圖書就可排序上架。



報紙和雜志串聯著我們的時光印記,但做好相關的保存工作可不是簡單的“一摞了之”。之前,由于設備和技術的限制,館內的報紙需送至印刷廠進行切割、裝訂,在人力和物力上都是一種消耗。2020年,學院自主購買了切割機,由圖書館老師獨立操作,工作效率提升的同時大大減少了成本,每年節省相關費用將近三萬元。


館藏圖書的“加工”工作已經開始,待到師生返校后,這些新上架的圖書將為師生閱讀和查找資料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
編輯:于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