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一面面飄揚的旗幟,一支燃燒不熄的火炬,一把催人奮進的號角。用紅色基因堅決抱負信念,用紅色基因錘煉過硬作風,用紅色基因助推強軍偉業。信仰之光,猶如黑暗中的明燈,照亮人們前行的道路,信仰之塔,恰似大海里的航標,指引巨輪遠航的方向。

《百團大戰》
講解分析
2000年,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藏在處于抗日戰爭戰略相持膠著階段,中共中央于1940年7月7日發表了《中共中央為抗戰三周年紀念對時局宣言》。《宣言》指出,“(日本)企圖用封鎖我中國的國際交通線,以達到其分裂中國內部,逼、迫使中國投降之的目的”,因此號召,它呼吁“全國應該上下要加緊強團結起來,共同克服這種樣的危險與和困難”。1940年8月20日,由抗戰膠著階段彭德懷、左權指揮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大型在華北進行大規模進攻勢和“反掃蕩”。
油畫作品《百團大戰》描繪的正是這一歷史事件。在畫面中,盤旋于天空中的敵機、冒著濃烈硝煙的碉堡與山野,都暗示出戰爭的激烈與殘酷。畫面中部對于八路軍與日偽軍激烈肉搏、尤其對敵我兩方拼刺刀場景的細致刻畫,畫面正中上方描繪了八路軍占領烽火臺的場景,與其他部分偏灰暗不同,此處采取了明亮的色調,和烽火臺后方蜿蜒的長城、絢爛的彩虹共同表現出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同時暗示了中華民族光明燦爛的未來。
畫面右下方對軍民合力破壞敵人鐵路場景的刻畫,對我軍痛擊敵軍的描寫,共同表現出了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戰爭是軍民團結一心的全民抗戰;在寫實刻畫艱苦卓絕的全民抗戰的同時,整幅畫所刻畫的最終勝利與輝煌未來形成強烈對比,百團大戰的歷史意義也在畫面的強烈對比中得到了凸顯與升華。
畫家簡歷:
沈嘉蔚,1948年生于上海,肖像畫家和歷史畫家。1970年作為知青到北大荒,1974年創作的油畫《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具有全國影響力。五次獲全國美展獎,十一次入圍阿基鮑爾獎。2006年獲舍爾曼獎。
李如,1960年生于云南昆明,畢業于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油畫專業,軍事歷史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美術創作室畫家。
學生黨員:宋哲
班級:2018級環境設計景觀班

《1921》
講解分析:
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這也是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黃建新、鄭大圣執導的電影《1921》,全片就是圍繞中國共產黨“一大”召開的這一歷史大事來敘述。該片講述了首批中國共產黨人,在風雨如磐的日子中擔起了救亡圖存重任,讓中國革命前途煥然一新的故事。
《1921》幫助我們把偉大建黨精神內涵理解得栩栩如生,即: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首次提出“偉大建黨精神”——100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
《1921》整部影片都寫滿了“青春”二字,“一大”代表普遍不到30歲,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他們為理想、為中國而走到一起,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這些年輕人都是鮮活的生命,他們有各自的喜好,有自己的好奇心,但更有堅定的信仰!真正是“心中有信仰,眼里有光芒”。《1921》,讓我更加理解并要堅決踐行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全體中國共產黨員發出的號召——“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永遠保持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繼續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
在黨的101華誕之際,愿我們的黨青春永駐,光輝永照耀,一路高歌創輝煌!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
學生黨員:邱忻禹
班級:2018級室內設計景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