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劉曉寧:就讀于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人文系,系19級漢語言文學一班的一名學生,同時在人文系團總支擔任社會實踐部部長一職。熱愛團總支工作和部門工作,帶領部員多次組織并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性格開朗,愿與他人交好,工作中認真負責,努力配合工作。
我在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人文系為你講述毛澤東與紅井的故事。
“吃水不忘挖井人”,說的就是瑞金沙洲壩的紅井。 有一首歌, 歌名叫做《 紅井水 》,曾經唱遍了大江南北。紅井是黨、紅軍和蘇區人民血肉相連的見證,紅井水是幸福水。 沙洲壩是個干旱缺水的村莊,當時村民非常迷信,認為挖井會破壞當地的風水, 因此沒有哪家村民敢擅自開挖, 群眾平時要到幾公里外的小河里挑水飲用,農忙季節只能挑村前的臟塘水。村外的人都說:“沙洲壩、沙洲壩, 三天不下雨, 無水洗手帕, 旱死老鼠渴死蛙,有女莫嫁沙洲壩。”
1933年4月,臨時中央政府從葉坪遷到沙洲壩后,主席毛澤東就住在這個村子,他發現村民飲水困難后,召集了全村的人開了一次解決飲水困難的村民大會。大會上許多群眾說:“這個地方不能挖井,挖井會受到報應,就是挖也不一定能挖出水來,這個地方是旱龍。”毛澤東聽了,哈哈大家地說:“迷信不可信,這井我來挖。”
9月的一天,毛澤東帶領幾個紅軍戰士在村前幾十米的地方進行了水源的勘探,并破土動工,群眾見毛主席親自在開挖井水,也紛紛帶著工具一起動手,在挖到5米深的地方,一股泉水噴涌而起,并終于挖好了,并用鵝卵石砌成,此后,其它沙洲壩的村民也紛紛開挖井,村民們的吃水問題終于解決了。1950年,瑞金人為迎接中央南方老根據地慰問團的到來,維修了這口井,并取名為“紅井”,同時,在井旁立了一塊木牌,上面書寫著“ 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以示沙洲壩人民對毛主席的懷念和感激之情,后又將木牌改為石碑。1961年3月4日,該井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是講述者劉曉寧,來自人文系團總支社會實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