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6月9日下午7:30,我院有幸邀請到南開大學史學博士、河北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王俊才,在崇德樓階一教室為我們講述了一場主題為《先秦天人觀辨析》的講座。為期四場的講座于今天落下帷幕,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精彩紛呈的講座吧!
第一場講座中,重點圍繞三個論題展開討論:一:商周之際天人觀之巨變;二:春秋戰國新興天人觀探索;三:荀子對天人說的總結。王俊才教授給我們講解到:天人關系是古代思想的重大論題,也是傳統哲學的核心命題。歷史滾滾向前發展,人類的社會意識形態也不斷變化突破。社會動蕩、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這都使得思想發生劇烈波動。
王教授為同學們介紹了商朝滅亡的原因:“天命靡常”、“唯命不于常”、“唯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所以“皇天上帝改厥元子”。“惟乃不顯文王,克明德慎罰”,“受天有大命”。根因在于其曉得“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皇天無親,惟德是每惟惠之懷”。
第二場講座中,王教授為同學們介紹了先秦西周的人文概況,西周:天命無常、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周公變天命、倡天道,尊祖重孝、明德慎刑、民本勤政、天從民欲、制禮作樂的人文傾向。禮樂由神壇祈禱漸入儀式教化,由尊順超越神威轉向重視人際禮儀與人心道義,奠定了華夏早期“鑒史”、“則天”、 務生的人文趨勢,其特征可謂尊于 重天下——正德、利用、厚生。
王教授還提到了:“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本于德治,由族內而至外邦。 喜怒無常、 神異超凡的上帝漸漸地變成了從民之欲、 惟德是輔的靡常“天命”。 現實中為了克明俊德,不得不強化主流社會的禮樂制度,這種回歸導致了理念世界的新端倪:天道與人道的理性探索。
第三場講座時,王俊才教授提到了老子的思想:由道生一而三生萬物、反動國用,小國致靜、損有余而補不足之天道與損不足以奉有余之人道,生而不有之玄德與惟道是從之孔德,上德不德之有德,下德不失德之無德,禍福相依與富樂由己,披褐懷玉與上普若水等勾勒出最早的人、地、天、道法自然的天人觀。
王教授還提到了莊子的思想“道之真在治身”,面對滅理窮欲、傷性棄生之衰世呼吁“知道”、“達理”、“明權”之人生,不僅全生免害,還可人貌天行,承接老子“絕仁棄義”、“絕圣棄智”,倡導“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相濫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縱浪大化,喜憂隨波,世俗中冷眼齊物、精神界熱腸逍遙,既然“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那就主張,忘世、忘物、忘生、心齋朝徹獨見,明白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最后一場講座,王俊才教授講到黃老學:以道為宗,因裝“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無為面治,“ 采儲里之善,撮名法之要”,留“刑德相養”淡于天道自然、熱心社會政事的轉變(稷下學宮主流派,戰國后期齊法家的主要代表)。
之后,王俊才教授提到儒家思想:孔、孟、荀與仁(愛人)、義(正已)、禮(立身)、智(辨理) 。孔之恭慎勇直與無禮、知恥不懼、好學不惑、力行不憂三達德,仁而不學愚、智而不學蕩、信而不學賊、直而不學絞、勇而不學亂、剛而不學狂。
孟、荀之人性善惡、天人之間(孟以人合天乃個體精神之神秘體驗如“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荀以天合人乃群體現實設計如“君子理天地”, 圣盡倫、王盡制,“從道不從君, 從義不從父”)、 寡欲養心(孟“養心莫善干寡欲”“養心須善于誠”“人生而有欲”“ 人生而有知”不能無群”)等共建儒家道德本體的天人觀。
這是一場妙趣橫生且充滿智慧的旅程,通過本次講座,同學們對先秦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相信同學們在未來的生活與學習中會更加努力!